李川,男,汉族,1983年2月出生于甘肃省庆阳市,开州区2012年人才引进硕士研究生,开州区人民医院肿瘤科主治医生。爱人杨斐斐,山西人,开州区人民医院行政部工作。夫妻二人到开州已有八年,他们育有一儿一女,女儿4岁半,儿子2岁半,有一个幸福的小家。
父母来自北方农村,平时跟他们生活在一起帮助夫妻二人照顾孩子,因为语言交流不通,父母在开州没有什么朋友,显得孤单。平时忙于工作的夫妻二人,趁春节假期计划带全家人旅行,陪父母散散心,给孩子们多一些陪伴。春节前一个月,李川便定好酒店,安排好旅行路线,父母也很开心,早早收拾好行李,期待夫妻二人早点放假。
疫情突袭,守住开州才能保护家园
2020年1月底,春节前夕,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持续蔓延,全国其他地区也相继出现了输入型病例。开州区作为人口大区,外地务工返回人员众多,武汉及湖北返程人员7千余人,开州区人民医院设为定点收治医院,任务艰巨。
作为医生的敏感性,李川立即意识到疫情防控重在前期,开州必须守护好,这涉及到开州每个家庭的安全。他主动请缨,成为第一批支援感染科发热门诊的抗疫医生。他通知家人,取消春节一切行程,让爱人给他收拾几件衣服及日用品,时间紧迫,他在家便开始熟悉防护服穿脱流程,为上一线做准备。当然除了被点燃的热情之外,内心深处也有一丝恐惧和忧虑,但是作为西北汉子,耿直豪爽,吃苦耐劳,不服输的个性及健康的体魄,让他信心十足。他说:“大敌当前,是时候献身了!不畏生死,不计报酬,我辈中人,直面挑战,躬身入局。”
克服困难,任劳任怨,答疑解惑,募捐物资
他在发热门诊工作中热情主动,一丝不苟,任劳任怨,时刻保持学习,克服防护用品所导致的憋闷,颜面部压疮,模糊不清的视野,按照国家及重庆市卫生健康委的诊疗规范和指南,严格做好发热病人的筛查,在他值班中不漏过任何一个可疑疫情患者,每遇到五保户及贫困患者积极向医院申请走绿色通道,保证每一个患者都能尽快完成筛查。
在全国范围内医疗物资短缺的情况下,为了节约医院有限的医用物资,他们医护6-8个小时轮班,不能吃喝及排便,从没有穿过纸尿裤的他,克服自己的心里障碍,穿上了纸尿裤。
他积极号召朋友圈爱心人士募集医用口罩及医用防雾护目镜。发热门诊下班休息间期,也不停息,又主动投入到我院开展的网上新冠疫情咨询平台,为广大网络患者答疑解惑,减轻了人流过多导致的院内交叉感染,减轻社会的恐慌情绪。
等疫情过去,春暖花开之时,爸爸就回来了
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医生被隔离在医院不能回家,女儿和儿子很想念爸爸!元宵节,按照北方人的习俗,我在家包了包子准备给李川送过来,女儿听见我要去找爸爸,立刻大声说:“我也要去”我说不行,外面有病毒太危险了。“但是我可以像爸爸一样也穿防护服、戴两层口罩、还有眼镜就可以了呀,”女儿坚定的眼神让我没法拒绝。于是我给女儿穿上雨衣充当防护服,戴上防蓝光眼镜充当护目镜,戴上两层口罩,她看到这身装扮还高兴地说:“和爸爸一样!”
在去医院的路上,我反复叮嘱女儿:见了爸爸不能直接跑过去抱抱,要离远一点,隔两米远说话。口罩一定要戴好,不能把鼻子露在外面!女儿在医院看见爸爸走过来就站住了,爸爸隔着她两米远就停住了,爸爸跟她打招呼,女儿半天不说话,她有点不适应跟爸爸这样的见面方式。她说要送给爸爸一个爱心,爸爸说让我给他和女儿一起拍个照吧。
明明很想念,却不能拥抱。老公给女儿说:“等疫情过去,春暖花开之时,爸爸就回来了。”
夫妻双双战一线,彼此鼓励护家园
“所有来院人员在此登记”为更好的开展疫情防控工作,同在医院工作的杨斐斐投入到疫情防控来院人员流调工作中,指导来院人员正确填写信息,是否有发热、咳嗽等体征,是否有武汉人员接触史,必须一一询问清楚。
这个岗位设在医院大门入口,因接触人流量较大,比正常上班时间提前1小时。她安排好家里的事情,晚上参加医院防护培训,早上6:00天未亮起床,7:00到单位。他在来院人员流调工作中积极引导,热情主动,克服户外低温寒冷,下大雨,四肢僵硬,克服因大量讲话脑缺氧导致的头剧痛,耐心帮助老人填写表格,耐心解答,帮助来院人员顺利入院就诊。
同时她还参与到医院疫情防控物资捐赠接收小组工作中,负责监督捐赠物资的程序合规及有效规范使用,保障一线医护人员能第一时间用到这批物资,加班加点,坚守在岗位。
“这段时间辛苦她了,她的工作强度不亚于我在一线,回家还要照顾两个孩子,家里里里外外的事情她都安排的很好,有她在,我很安心。希望疫情早点过去,早日与家人团聚。”李川说。